1941 年 8 月下旬,华北的天空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。日军纠集 6 万兵力,裹挟着伪军,如汹涌的恶浪般扑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。在这场腥风血雨里,杨成武指挥的第一分区因战斗力强劲,且在黄土岭战斗中击毙日军 “名将之花” 阿部规秀,成为敌军眼中的 “头号钉子”牛博士,被重点 “关照”。
日军第 21 师团从保定徐水出发,迂回易县、紫荆关,如毒蛇吐信,从东、北两个方向包抄;另一支日军部队在伪军配合下牛博士,自望都、完县、刘家台奔袭而来,形成南北夹击之势。两路敌军万余人马压境,而杨成武虽名义上有 6 个团近万兵力,却面临诸多困境:最强的老一团被调去保护军区总部;三团历经恶战,补充的新兵尚未形成战斗力;六团和二十五团要掩护数万群众转移分身乏术;二十团、三十四团仅有千余人马。面对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,杨成武果断决策,放弃正面抵抗,采取游击战术,同时对部队进行精简。
司令部精简后,仅留下副司令高鹏、参谋长黄寿发等关键人员,情报、作战、通讯科也大幅缩编,其他干部被分散安置。剧社成员中,年轻力壮者充实到作战部队,老弱病残及女战士转移至狼牙山隐蔽。一番整顿后,杨成武身边仅余不到 30 名工作人员,由侦察连、警卫连和老一团三连负责警卫。警卫连兵强马壮,220 人配备 12 挺轻机枪与四个掷弹筒;侦察连近 200 人,日式装备精良,作战素质过硬;老一团三连更是 “王牌中的王牌”,全是经历过长征淬炼的红军战士,战斗力堪称爆表。
展开剩余50%当杨成武准备率精简后的指挥机关转移时,新的难题出现了。司令部设在北娄山老乡家,转移消息不胫而走,热心房东将消息传遍全村牛博士,村民们纷纷要求跟随。参谋长黄寿发闻讯急得直跳脚,他深知带着百姓转移会严重拖累行军速度,还可能暴露行踪。但杨成武却目光坚定地说:“战乱年代,求生是人之常情。百姓信任我们,我们怎能弃他们于不顾?” 最终,黄寿发只能带着 200 多名村民一同踏上转移之路。
随着行程推进,跟随的百姓增至 400 多人,行军队伍愈发臃肿。杨成武为避开敌军,专挑山沟小道,却始终摆脱不了日军的追踪。凭借多年作战经验,他敏锐察觉队伍中定有奸细通风报信。为揪出内鬼,他下令加快行军速度。8 月 24 日傍晚,队伍抵达一处山坳,不少百姓体力不支掉队,只剩数十人。趁着队伍休整,杨成武暗中观察,一个 “乞丐” 进入了他的视线。此人虽衣着破烂、蓬头垢面,脸色却透着异常的红润,全无饥民的憔悴。
杨成武不动声色地让警卫员递上一块窝窝头,“乞丐” 咬了一口便嫌弃地吐出。这一举动彻底暴露了他,要知道在物资匮乏的一分区,窝窝头都是稀罕物,真正的饥民怎会如此挑剔?搜查结果更证实了杨成武的判断,从 “乞丐” 包裹里搜出的十多个白面馒头,坐实了他日军奸细的身份。在杨成武的严厉逼问下,奸细如实招供,随后被战士押走处决。
除掉奸细后,杨成武的队伍终于摆脱追兵。在之后的一个多月里,他率领部队在崇山峻岭间与敌人巧妙周旋,成功打破日军的重重围攻。抗战胜利后,杨成武将军继续在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战场上叱咤风云,屡立战功。1955 年,他被授予上将军衔,还曾担任北京军区司令、副总参谋长等要职。2004 年,90 岁的杨成武将军因病离世牛博士,但其传奇的战斗故事,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之上。
发布于:河北省博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